训练专注力

1.专注的状态

1
2
3
流体验,指的是当人完全专注地投入一项事业中时,可以从中体验到的极度的快乐。沉浸在这种快乐当中的感受与一般的高兴不同,它是一种难得的高峰体验。人们在这时注意力会完全集中在当下的事物上,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感觉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创造力和灵感得到激发,内心非常专注而平静,没有任何冲突,并且从自己所从事的事物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所谓的“废寝忘食”,就是沉浸在心流体验中的人们会出现的忘我状态。经常拥有这种高峰体验,会让人的内心得到升华,工作和生活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也是人充分实现自身潜能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种高峰体验的出现又一些必要条件:首先就是需要人能毫无杂念地投入,全神贯注;另外,需要所做的事情和个人的能力很好地匹配,若是太过简单,人容易感觉无聊,太过复杂,人则容易感觉受挫;第三,人需要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取得进展,比较明确的目标和及时的反馈都很重要,可以帮助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有趣的是,人通常都是在非常积极地为事物努力的时候才会体验到这种极度的快乐。如果只是从事一些被动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等,哪怕它们会让人愉快,也不会激发心流。除此之外,精力涣散和心不在焉也会减少人们从事某项事物中获得的乐趣。

2.进入状态/保持状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激活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开了个会(:D),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激活了,要达到这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要充分利用暗时间,不仅要能够迅速进入状态,另一个很重要的习惯就是能够保持状态多久(思维体力)。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值得庆幸的是,专注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这同前面写过的强化肌肉的做法十分相似。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牢牢地记住,再悄悄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将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这跟每天坚持慢跑,强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体型,乃是异曲同工。给它刺激,持续。再给它刺激,持续。这一过程当然需要耐心,不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优秀的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在私信中说过:“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私吞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他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我完全能理解。钱德勒通过这么做,来提高职业作家必需的膂力,静静地提高士气。这样一种日常训练对他必不可缺。

我认为写作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写文章属于脑力劳动,然而写出一本大部头来,更近于体力劳动。诚然,写书并不需要举起沉重的物体,也不需要飞速地奔来跑去,高高地蹿上跳下。世间的很多人似乎只看到表面,将作家的工作视为宁静而更改的书斋劳动,以为有了足以端起一只咖啡杯的力量,就能写小说了。试它一试,立即就会明白,写小说并非那么安逸的工作。坐在书桌前,将神经如同激光束一般集于一点,动用想象力,从“无”的地平线上催生出故事来,挑选出一个个正确的词语,让所有的流程准确无误----这样一种工作,与一般人想象的相比,更为长久地需要远为巨大的能量。这固然不必运动身体,劳筋动骨的劳动却在体内热火朝天地展开。固然,思索问题的是脑子,小说家却需披挂着叫“故事”的全副装备,动用全身进行思考,这要求作家彻底地驱使----在许多时候是奴役----肢体能力。

3.排除干扰

1
干吗还会欣羡我能坐稳在咖啡馆里呢?到咖啡馆原本就为着隔离而来,隔离自己的家,隔离善良的声音,隔离掉所有熟悉、舒适、温暖的东西;正在写长篇的小说家林俊颖一人独居,如今却也冲出到咖啡馆来,他笑着说,书架一直在那里叫你,你一碰到困难,借口翻翻资料,寻找感觉,接下来你就发现自己又埋进某本书、某部小说里两小时了。所以,所有像回事的作家最终几乎都在早上书写,趁着整个世界才刚醒来,还跟你暂时处在一种相互隔离的状态,你还有能力把它当在外头——就连海明威这种浮夸好热闹的人都告诉我们,在早晨进入写作之前,不做其他任何有企图心的事;纳博科夫一致工作到下午,知道黄昏散步时才找报纸看,才放世界溜进来;在淡水写作的舞鹤甚至不读报,他只在喂食镇上街猫时顺便瞄一眼头条,知道没发生战争,末日还没来就可以了。

4.养成习惯

1
书中主人翁流落赌城,在绝望时刻偶然从一个老头手上得到一个必然赢钱的赌方,但这个最后一定大赢的赌方非常诡异非常磨人,它必须先挨过一定阶段的输钱,只能输不能赢,而且明知是输亦一步也不能省——写小说的格林迷朱天心尤其喜欢这个例子,她在新小说顺利开笔之前,一样总要经历这同样的短则数日长可数星期的枯坐思索(在小说题材乃至内容已经完全锁定备妥的情况下),明明知道一定空手而回仍得每天带着书、草稿本和笔到写作的咖啡馆报到,她出门时的口头禅便是:“去输钱”。